党史中的科学家(二)丨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誓做惊天动地事——机关党总支部第七党支部开展青年党员学习沙龙
作者:科技处  (2023-05-12)  

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传承科学家精神,机关党总支部第七党支部青年党员继续聚焦党史中的科学家主题,开展了第二次党史学习沙龙。4月28日,青年党员刘家萍,采用线上微党课形式,作了主题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誓做惊天动地事”的事迹分享。

刘家萍同志在分享中提到,黄旭华在经历战争侵略的屈辱与苦痛后,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国家潜艇制造业中。1958年,为打破当时军事强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被秘密召集至北京,开始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为了建成核潜艇,当时缺乏计算机支持的研制团队,甚至用上了算盘、计算尺。经过漫长的十二年研究,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作为一名青年预备党员,应当继承黄旭华院士的迎难而上、勇于奉献的精神,锤炼个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理想的有志青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在交流研讨节,陈冰月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感受到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同行,二是感受到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科学家精神,三是感受到了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颜秉姝则从黄旭华院士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到了青春逐梦十几载,甘做科研冷板凳的干劲和坚定信念,只争朝夕的精气神。作为青年人,要鼓足干劲,多一些敢闯敢试的精神,少一些躺平的心理,充满信心,脚踏实地。管钊最大的感悟是对于青年人,要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坚持奋斗。要学习黄院士矢志不渝、志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潜心科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他为榜样和动力,积极投身于工作当中。尹桐桐表示在黄院士老人家身上看到了对理想的坚定,无私的奉献,淡泊名利以及忘我精神。邹宇强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发光发热,履行职责,助力社会新发展。许广富表示提到目前江苏开放大学与当年的核潜艇建造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正处在入主流、上舞台、成大事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一员,要将自己摆进去,为学校事业全力以赴。

本次学习是机关第七党支部青年党员党史学习小组开展的第二十六次沙龙活动。深入学习党史中的科学家事迹,积极挖掘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是进一步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科研领域的创造者、奉献者、践行者和引领者的重要举措。

(机关七支部  刘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