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学习研讨(一)丨不忘初心谋发展 紧贴需求做科研
作者:科技处  (2022-05-19)  

乡村振兴学院 袁灿生

作者介绍:袁灿生,研究员,博士,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库“三农”工作咨询专家组专家,江苏省第四期、第五期“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2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29篇,主持完成调研报告19篇,制定地方标准6个,获得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农业丰收奖二等奖等重要科技奖励18项。


作为一名江开新兵,学习王书记在党建与思政工作会上的讲话、崔校长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等精神后,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体会如下。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是做好科研工作的知行基石

马克思在十七岁时所写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的选择》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杯水300毫升,那么其物质的量是16.7摩尔,水分子数量大致是10的25次方,也就是一千亿的一万亿倍;综合历史与科学文献,估计至目前地球上生活过的人类也不超过500亿;水是在地球上快速循环的,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混合均匀,那么,地球上所有出现过的人曾经拥有的水分子,同时在这杯水中出现的概率是多少?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角度而言,可以这么说,曾经的你、或许就是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许就是将来的他,人生的价值唯在于为他人多做些有益的事。一辈子也就短短几十年,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时间尤其是美好青春,立足江开这一事业大平台和人生大舞台,坚定“四个面向”,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平凡朴素孕育着崇高,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一颗学科报国、科学为民的赤子之心,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取得一些实际成效,才能对得起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坚实保障

人活在世上一辈子,从来就不可能离开“研究”二字。人一出生,就开始摸索喝奶、吃饭、爬行、走路等的规律;上学后,要研究如何记忆、如何形成逻辑、如何应用知识;工作后要研究本职工作,要研究“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都是科学。既然离不开研究,那就要解决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什么研究、怎样开展研究、如何取得预想目标等问题上。王书记在讲话中,为我们系统梳理重温了习近平关于大学之道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科研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在党建引领下做好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全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行为准绳。崔校长提出,要提升站位,胸怀大局,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好教师。我觉得,始终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宏观上,我们的科研工作要围绕国之大者;微观上,我们的科研工作要贴近基层需求;这二者是辩证统一、高度一致的。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我以前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我发现,没有一套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再多再好的先进技术也难于推广到每一个小农户手中,因此,2013年我抓住机会,从江宁区农业局考到省科协,开始进入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领域,这一干就是九年,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获得了一些肯定,但仍然有许多同事包括农口和科协口的好友对此不太理解,担心我“青春白废”,我丝毫没有气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到去冬今春,省科协认定了全省100多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布了80个典型案例,中国科协科普部也借调我到北京参加党中央文件起草工作,应该说在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我深知,理论研究与创新是更加迫切的工作,在校党委关怀下,我来到江开这一片崭新的天地、攀上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带领团队日夜兼程,迅速申报了一系列项目,不断地尝试、争取。前不久,我们非常侥幸地入选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课题等项目的公示,中央农办等上级部门的初步认可,让我们感觉到,尽自己最大努力,学深、悟透、弄通、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大政方针,坚持正确方向、正确道路、正确方法,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够实现科研梦想。

三、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是做好科研工作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王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江苏开大因地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江苏开大的教师应该履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崔校长提出,全校教师要深入一线,产研结合,做“学问出书斋、成果出象牙塔”的科研专员。客观地说,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等,最终都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学院与兄弟学院可能不同的是,一方面,我们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要发展自科又要发展社科,而这正是乡村振兴的需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我们面向的是基层、是弱势群体、是需求特别迫切而且特别难于有效供给的一部分人。乡村振兴的瓶颈不仅在于服务体系的健全,也在于农业科技的下沉率、到位率和贡献率。农业科技创新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有了“阳春白雪”,更要有“下里巴人”。所以,建院之初,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着手补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课程、社会服务”一体化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以各级开放教育单位的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居民等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从功能优化、组织构架、团队建设、项目设计、举措夯实等五个层面,从“短平快”和“中长期”两个时位,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通过科研布局来推进教学、社会服务布局。自然科学方面,针对江苏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施用过量、有机肥料投入太少、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品种退化、有机废弃物利用难、连作障碍普遍发生等问题,重点组织开展精准施肥、土壤改良、生物育种、肥药减量、农残降解、障碍克服等领域的科研与推广。社会科学方面,针对小农户难于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乡村规划科学供给不足等需求,重点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理论创新、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科研与服务,争取率先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向。通过上述举措,我们有信心在近几年取得一定成果,为我校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断提升影响力做一些铺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