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学习研讨(三)丨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的故事
作者:科技处  (2022-05-19)  

信息工程学院 黄黎

作者介绍:黄黎,副教授,工学博士,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研骨干教师,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SCI、EI、中文核心收录论文十余篇。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排名第一)。


随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科学决策部署,以及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江苏开大人印上的时代名片,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江苏开放大学既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但同样肩负大学的五大功能,其中尤其以“科学研究”为核心要素;同样也认识到江苏开放大学的信息工程学院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信息工程学院,但同样肩负“学院办大学”的重要使命,立足江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的故事。

首先,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故事是要挖掘信工院学科交叉的“富矿”

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就明确了“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推进”指导思想,在“五新”背景下,也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建设“智能+”背景下的“新工科”目标,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的融合与转型,探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发展路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也势必成为我们信息工程学院走好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规划中已明确了四大研究方向:智能网络学习环境、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其中,以“智能信息处理”为重点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为特色研究方向。其中在以无人驾驶为典型代表的应用研究中,凝聚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雷达技术、传感器、机器人、控制决策等众多研究方向,能够有效的发挥我们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科研人才的优势所在,能够更迅速的为科研人才凝聚科研方向,树立学院的学术自信,增强学院科研特色。

其次,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故事是应对后疫情时代教育智能化浪潮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变革,教学信息化2.0行动开启了智慧教育实践的新阶段。在以“远程教育技术”见长和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中,信息工程学院更应该发挥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优势,在构建“教、学、评、管”于一体的“智能网络学习环境”中形成“智慧+教育”的研究特色,以科研成果产出反哺教学,关注智能环境下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变,将“智能”赋能“教育”。在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学习者情感分析、多模态教育数据分析等领域中积累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支撑和精准化服务,提升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师生能学、善学、愿学、乐学”,“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再次,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故事是推动科研人才前赴后继,繁荣学术成果的需要

学院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人才强校”工程,坚持“分类发展、引育并举、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原则,以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引进和培育为重点,努力为学院培养科研中坚力量夯基垒台。学院为青年博士“严把科研关”,量体裁衣,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在纵向研究和横向开发上的优势,制定短期和中长期个人发展规划,定期交流,强化考核导向。以纵向科研的国家级课题的培育为主抓手,努力做好青年博士的培养,让青年博士在开放大学的科研土壤上也能开花结果,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这既是为信工院全体教师提振科研信心,也是进一步为凝练和聚焦科研方向奠定坚实土壤。科研梯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青年博士多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产出,以繁荣学院的科研生态,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科研氛围。

信息工程学院将进一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书记校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补短板、建高原、攀高峰”思想为指导,用学术讲好信息工程学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