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生,教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博士,现任江苏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曾任江苏省科普服务中心主任、江苏省科协新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江苏省科协农村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总农艺师、涟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南京农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市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先进个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研究。
主讲课程
科学施肥技术、茶叶品鉴技术
课题及项目
项目名称与编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型 | 起止时间 | 经费数额 | 完成情况 | 本人作用 |
优化配方施肥统配统供技术推广【SX(1996)03】 | 江苏省农林厅 | 三项工程 | 1997-1999 | 30万元 |
| 参加 |
水稻旱育秧苗床专用肥“旱秧青”开发与推广 | 南京市农林局、市科技局 | 农业项目 | 1997-2000 | 5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优化配方施肥统配统供技术推广 | 江苏省农林厅、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0 | 60万元 | 完成 |
|
无公害果树生产平衡施肥示范基地建设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0-2002 | 2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配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1-2002 | 2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南京市蔬菜土壤与施肥情况调查和评价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1-2002 | 1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水稻精准施肥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1-2003 | 2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稻田抑氨膜在南京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
|
| 2002- |
|
|
|
南京市耕地质量调查和环境评价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2-2003 | 1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无公害茶叶的产业化开发【SX(2000)06】 | 江苏省农林厅 | 三项工程 | 2002-2004 | 4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奶牛场粪便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03-2004 | 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与示范工程”子课题(2002AA601012) | 国家科技部 | 863计划 | 2003-2005 | 1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用鸡粪无害化加工技术规程 | 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地方标准 | 2004 | 2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无公害农产品肥料施用规程 | 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地方标准 | 2004 | 2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新型多功能生物液肥的研制与产品开发 | 南京市农林局 | 高校合作 | 2004 | 1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奶牛场粪便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 | 南京市农林局 | 技术对接 | 2004 | 1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 南京市农林局 | 高校合作 | 2005 | 6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BE2004307) | 江苏省科技厅 | 科技攻关 | 2005-2006 | 23万元 | 完成 | 参加 |
粮油生产基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专项 | 2006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01039) | 南京市科技局 | 科技攻关 | 2006-2007 | 5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奶牛场有机废弃物农业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2006创基020) | 南京市科技局 | 创新基金 | 2006-2007 | 3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业有机物质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 | 南京市农林局 | 三新工程 | 2007-2007 | 12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南京市郊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 江苏省农林厅 | 专项项目 | 2007-2008 | 10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有机茶施肥技术规程 | 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地方标准 | 2008-2008 | 2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蔬菜系列专用肥开发及施肥技术配套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专项 | 2008-2008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蔬菜精准施肥及土壤降毒技术研究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专项 | 2008-2008 | 12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基于水基反应成膜技术的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BE2008406) | 江苏省科技厅 | 科技攻关 | 2008-2009 | 5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超微绿茶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2008创基03) | 南京市科技局 | 科技攻关 | 2008-2009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基于水基反应成膜技术的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 | 江苏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计划 | 2008-2011 | 5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设施蔬菜肥水调控增效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 南京市农林局 | 都市农业 | 2009 | 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农业基地精准施技术示范 | 南京市农林局 | 科技攻关 | 2009 | 1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南京市郊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 江苏省农林厅 | 专项补贴 | 2009-2010 | 5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sx(2010)089】 | 江苏省农林厅 | 三新工程 | 2010-2011 | 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作物秸秆工业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10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蔬菜园区建设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10.1-12 | 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有机蔬菜配套施肥技术示范应用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10.1-12 | 2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高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南京市农林局 | 农业项目 | 2010-2012 | 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夏秋茶功能成分绿色高效提取分离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 | 江苏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计划 | 2010-2012 | 50万元 | 完成 | 参加 |
农作物秸秆工业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 南京市农林局 | 科技攻关 | 2010-2013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长残留除草剂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与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重点项目 | 2010-2013 | 155万元 | 完成 | 参加 |
优良抗寒茶树新品种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与应用 | 江苏省农委 | 三新工程项目 | 2010-2016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的研究 | 中国科协 | 中国科协八大代表调研课题 | 2014-2015 | 5万元 | 完成 |
|
公益性新技术推广示范 | 江苏省科协 | 公共服务项目 | 2015-2016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与创新发展 | 江苏省科协 | 公共服务项目 | 2015-2016 | 6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新形势下农技协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SKXKT201504) | 江苏省科协 | 调研课题重点项目 | 2015-2016 | 10万元 |
|
|
电商业态中农产品安全控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江苏省财政厅、省农科院 | 自主创新资金项目 | 2016-2018 | 3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业固体废弃物高效生物转化制备生物甲烷联产有机肥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BE2016389) | 江苏省科技厅 | 重点研发 | 2016-2019 | 50万元 | 完成 | 合作单位主持 |
设施农业连作障碍多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BRA2017570) | 江苏省委组织部 | 333工程科研项目 | 2017-2020 | 4万元 | 完成 | 负责 |
高效农业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KF(18)061】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科技服务项目 | 2018-2019 | 1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江苏农村专业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科技服务项目 | 2017-2018 | 8万元 | 完成 | 负责 |
科普资源开发生态文明项目 | 江苏省科协 | 科普专项 | 2020-2021 | 5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SYC-DY2020C2406) | 江苏省科协 | 科普专项 | 2020-2021 | 3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 中国科协 | 定点帮扶项目 | 2021-2022 | 1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乡村振兴干部研修培训 | 中国科协 | 定点帮扶项目 | 2021-2022 | 12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南京市江宁区农村科普典型经验总结(JCC-2021PS008) | 中国科协 | 科普项目 | 2021 | 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科协所属学会党组织作用发挥路径研究——以农技协为例(JSKXKT021015) | 江苏省科协 | 调研课题 | 2021 | 3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SYC-DY2021C2410) | 江苏省科协助 | 科普专项 | 2021-2022 | 60万元 | 完成 | 负责 |
农技协重点调查 |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 委托项目 | 2021 | 5万元 | 完成 | 负责 |
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rkx20220201) |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 | 软科学课题 | 2022-2023 | 10万元 | 在研 | 负责 |
主要成果
1. 优化配方施肥统配统供技术推广。采集检测土样、开展“3414”、配方校正等试验,形成了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施肥分区、主要作物科学施肥及耕地质量信息系统等5项技术体系。制定了适合南京市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作物的区域肥料基础配方,针对高效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投入量过大等问题,专门为设施农业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为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农技农资双连锁”、“规模种植基地(大户)服务带动”和“五统一”等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配方施肥技术到位率。2004-2007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面积为564万亩次。四年推广应用配方肥料39.75万吨,覆盖面积265万亩,减少化肥用量1.59万吨,共节本2544万元;平均每亩增产9.6%、亩增收60.5元,共增收3.41亿元。项目区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3.7%,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提高了耕地质量建设与作物养分管理的综 合效能,增强了广大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提升了农技推广体系的科技服务水平,优化了推广机制。
2. 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一套农作物秸秆炭化设备,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的热解试验,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秸秆炭与秸秆醋液的性能的关系。研制了以秸秆炭为主要原料的草炭复合基质、草炭有机肥和草炭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三个产品,在土壤改良、农作物增产和品质改善等方面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农民节本增收544万元。项目成果通过了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荣获了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无公害茶叶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9101亩,技术推广面积达1.2万亩,每年新增经济和社会效益766万元。核心成果“无公害茶园环境控制与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获得江苏省农业丰收奖。
3. 无公害茶园环境控制与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了无公害茶园环境与茶叶安全质量的关系,提出了林-茶、果-茶、花-茶间作、种养结合等一套茶园环境控制的技术;研制开发了系列茶叶专用肥料,研究了有机液态肥、氨基酸叶面肥的配套使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2万亩;研究了茶园病虫害生态控制原理和技术,制定了系列无公害雨花茶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引进龙井长叶等无性系良种茶苗200万株,新建核心示范园400亩,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9101亩,实施区共18家单位先后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品或基地认证。项目实施后,产品质量提高,茶园平均增产8.4%,每年新增经济效益766万元,提高了南京雨花茶的市场信誉,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4. 有机废弃物农业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与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为第3完成人。主要内容为:研究与示范畜禽粪便、中药渣、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循环处理技术,集成了原位降解发酵,蚯蚓生态处理,生物干燥、除臭与连续高温堆肥,农作物秸秆同时制备气、液、炭及其零污染综合利用等技术。以无害化、高效化的畜禽粪便、蚯蚓粪、中药渣、秸秆炭、秸秆醋液等为主要原料,研制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蔬菜育苗基质、作物栽培基质、高效叶面肥等产品,并开展推广应用。
创新点:项目核心技术,包括畜禽粪便原位降解技术、农作物秸秆同时制备气液炭及其零污染综合利用技术、以固氮解解钾芽孢杆菌复合菌剂技术为核心的畜禽粪便除臭剂及生物有机肥料接种剂技术、以中药渣为主要原料的蔬菜育苗基质技术等,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点:(1)基于束缚法的载体肥料技术;(2)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理论模型;(3)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人工神经网络经验模型;(4)水基反应层技术;(5)创制了系列专用肥料,推出绿色施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考虑时空变异的更为精准的二维配方施肥模式,提出了水稻、蔬菜和苗木的施肥技术,显著地推动了土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该成果共处理畜禽粪便、中药渣、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14万吨,节省污染治理费2100万元。生产应用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5.5万吨,新增产值4950万元,新增利税742.5万元;生产应用蔬菜育苗基质和作物栽培基质4万立方,新增产值1600万元,新增利税240万元;生产应用新型叶面肥200吨,新增产值200万元,新增利税40万元;产出蚯蚓240吨,新增产值275万元,新增利税165万元;合计新增产值7025万元,新增利税1187.5万元。项目产品在粮油、蔬菜、园艺等作物上推广应用面积达132万亩,平均提高化肥利用率1.6个百分点,每亩平均节省投入成本12元,共节本1584万亩;平均提高作物产量6.4%,增产38.4公斤/亩,同时增强农产品质量,平均每亩增收额为53.7元,共使农民增收7088.4万元;节本增收总额为8672.4万元。
5. 绿色高效肥料的创制及其应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获得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为第5完成人。主要内容为:在传统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利用土壤中离子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开展更加精准的配方肥料的研制(包括组成配比及相应施用技术);利用载体和包衣技术研发了缓控释肥料,建立了养分释放的理论和经验模型,使得养分的供给更加符合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对环境中的排放。土壤离子交互作用的引入改进了传统的以空间变异为基础的测土配方施肥,而缓控释肥料的的引入则构建了以时空变异为基础的新型配方施肥。以高效专用化、无机有机化、长效控释化和多功能化为目标,通过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相结合、速效和长效相结合,创制了一系列绿色高效肥料,并在水稻、蔬菜、花卉和苗木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该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4项已授权),实用新型1项(已授权),制定地方标准3项。在水稻上、蔬菜等作物上累计推广应用612万亩,节本增效4.0亿元;在花卉和苗木上进行了大规模应用,节本增收0.2亿元;此外,通过推广应用,减少氮排放量约为9900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6. 稻麦种植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立适度规模稻麦种植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体系,行业标准3项、地标1项,企业标准3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发表论文17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1)喷洒规律与精准施药参数优化。开展低空喷洒雾滴沉降、“农田环境-作物-气液流场”互作规律研究,确定稻麦无人机施药参数量化指标,制定技术规范,确保科学作业。(2)高精度自主导航施药装备创制。研发高稳定飞行控制系统、RTK高精度导航与自动驾驶系统,创制变量施药控制系统、系列化航空施药喷嘴,集成自主导航无人机精准施药装备,提高作业效率。(3)施药效果与安全评估系统建设。建立田间防治效果测定、农药高浓度施用安全技术规范,开发施药飘移预测模型与安全评估系统,保障综合成效。(4)集成“预警、防控、追踪、评价”一体化防治模式。探明农药附着机理,优化筛选出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一批低量高浓度喷洒剂型,创制飞防专用纳米制剂,提高农药利用率。集成病虫害预警测报、无人机适期防治、过程追踪监管、防效评价一体化技术模式,确保药前、药中、药后各环节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推广机制与措施: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科技研发为支撑、推广培训为纽带,集聚“政产学研金推用”等主体力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植保无人机施药社会化推广新模式,创新“五有五促进”利益链接机制、“三元联动多主体”推广机制、“互联网+”社会化服务机制,实现稻麦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推广效益:培训技术人员5400名、无人机操控手815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169个;实施区作业效率提高20倍以上,节药15%以上,节水90%以上;2014-2016年累计推广680.3万亩,占全省适推面积的32.3%,节本增效4.7亿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达15.2%。在提高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提升稻麦产业综合竞争力、缓解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压力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论文论著
【近年来自科主要代表性论著】
1. 论文
[1] Cuiwei Chu, Cansheng Yuan*, Xin Liu, Li Yao, Jianchun Zhu,Jian He, Soon-Wo Kwon and Xing Huang. Phenylobacterium kunshanense sp. nov. , isolated from the sludge of a pesticide manufacturing fac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15, 65, 325–330. (*: 共同第一作者)
[2] 袁灿生, 洪青, 何健, 周立祥. 多底物硝基苯降解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 19(6): 1031-1034.
[3] 袁灿生, 苏明海, 洪青, 何健, 周立祥. 菌株N1的固定化及其在处理混合废水中的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 20(01): 69-72.
2. 著作
[1] 季国军, 袁灿生(副主编), 刘胜环, 肖旭, 赵荷娟, 刘健明, 马建宏, 刘俐, 林久军, 伍冠所. 设施蔬菜高产施肥,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2] 毛久庚, 唐懋华, 魏猷刚, 张燕燕, 柏广利, 郑主民, 章鸥, 胡奇, 芮三亚, 王强, 尹德兴, 戴惠学, 常义军, 陈传翔, 袁灿生, 胡静, 高丰, 李英, 葛健, 甘小虎, 卢绪梁, 梅晓莉. 南京地区设施蔬菜栽培实用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近年来社科主要代表性论著】
[1] 袁灿生, 周应恒, 吴娟, 李全鹏, 易荣菲, 封睿, 张晓恒, 李永芳, 杜小桃, 韩艳波. 新形势下农技协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R], 江苏省科协调研课题研究报告(JSKXKT201504), 2016.
[2] 袁灿生, 周磊, 张海珍, 陈聪, 宋航, 赵蒙. 科协所属学会党组织作用发挥路径研究-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例[R]. 江苏省科协调研课题研究报告(JSKXKT2021015), 2021.
[3] 袁灿生, 黄正勇, 陈聪, 茅昊, 郭涛, 赵蒙. 南京市江宁区农村科普典型经验调研报告-基于农村科普与科协组织建设融合的视角[R]. 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典型经验总结课题(JCC-2021PS008), 2021.
[4] 吕飞杰, 公坤后, 王诚, 周应恒, 袁灿生*, 叶珊, 张青, 张晓恒.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J], 科协论坛(核心期刊), 2015, 336(07), 6-15. (*主要执笔者)
[5] 周曙东, 袁灿生. 关于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R]. 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 2016年第2期, 获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批示.
获奖情况
2000.08 获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12 获国家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001.01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00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06 获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
2007.01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02 获评国家农业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
2008.02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07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9.05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08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9.10 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2010.01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200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1.01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1.01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1.02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04 获评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先进个人”;
2011.09 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11.07 获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等“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
2012.03 入选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第六批中青年拔尖人才”;
2012.03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3.12 获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度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10 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018.01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八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2019.07 获评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团长考核优秀等次”;
2020.01 获评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2021.07 获评江苏省人民政府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奖章/证书);
2023.12 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2023年’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领域决赛创业组三等奖”。
联系方式
电话:86265615
邮箱:yuancs@jsou.edu.cn